我是小小小美呀儿,喜欢点击关注我。

最近在重读《围城》,领略到一丝这书的精妙之处了,浅谈个人观点。从书中开始可以知道苏小姐一直是一个高傲的存在。包括方鴻渐在文中说的虽然和苏小姐同学一场,但却并不熟,或说是高攀不起,赵辛楣在文中算得高大威武的形象,也是相思相念苏小姐二十年而不得,可知一般人苏小姐是看不上眼的。但是为什么喜欢方鴻渐了呢?故事一开始就说了,苏小姐留洋归来已经二十五六岁了,这个年纪在当时已经算是剩女了,心中不免惶恐和渴望。期待有人能来恭维自己,却没有人来,反而逊色她好几分的女人却把方鴻渐迷倒了,当然心有不甘。所以苏小姐喜欢上方鴻渐,我觉得是为了自己心里的嫉妒和想要证明自己的芳香是值得有人来欣赏的。包括后边的唐小姐的出现,两次都是苏小姐败下阵来,所以苏小姐骨子里一定要得到方鴻渐的。方鴻渐在苏小姐这里只是一个天平而已,证明苏小姐是响当当的,是花朵从中的一抹红,并不是爱情。并且赵在后边也说,他若娶了苏小姐,定是受她摆布,可见苏小姐是一个很强势的人,从方鴻渐的留学经历可知,他是一个散漫了的人,所以自然方鴻渐不会喜欢苏小姐的。

赵说:自己娶了苏,定受她摆布。这话其实说给鸿渐听,只是看了苏对方的发泄后,一半自嘲一半是安慰朋友,用了自贬的方式,但无论如何,虽然是安抚鸿渐,却暴露了赵还是希望鸿渐别针对苏,他在说苏就是那样性格。换句话说,赵不怕被控制,完全不怕。他还是喜欢苏。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方面。就像我曾经说的,男人女人对一个的爱恋,如果过期了,叫做Over。不会再去计较。正是因为那道坎没有过,就是说,还没有过期,苏对方还有意思,勾起她的回忆,她才会对方如此刻薄一番。对人刻薄讥讽,从来不是苏的个性。在苏的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俗人,烂人,她看不起的人,但是她从来不出口讥讽。即便是在船上的遇到她极为看不起的鲍小姐,极为鄙视的那个赌局输掉后就抱怨的市侩妇女,她都只是避开或者不会出口伤人。全书看下来,苏作为一个重要人物,我们只看到苏两次出言带怨的地方:全部是为了鸿渐!第一次是鸿渐被赵辛梅灌醉了,她开始怪赵辛梅。第二次就是与鸿渐的重见,她发泄心中的不平!

鸿渐落魄时候,还是考虑到不能乱来。苏明显表达了不满,很明显就是活活地给个台阶让鸿渐接近她,他可以上前去说:苏太太,以前有不懂,现在懂了,多多包涵。让你烦了这些年。若你愿意,我们找个时间侃侃大山,谈谈人生理想,如何解放全球(呵呵呵),解决我的温饱问题什么的,苏恐怕会心花怒放一番,过后一定会找鸿渐,出钱出力出资源帮着鸿渐。但当着辛梅和柔嘉这样做,就不是鸿渐了,而是势力小人李梅亭了。辛梅也可能因此再造一份推荐函,这次就不会将鸿渐送去重庆,只怕娶了爪哇国了。

我觉得鸿渐有两个出路:学习辛梅,认清女人。当个好骑手,敢于驾驭强势女人。再强势的女人,偏偏会在喜欢的男人面前低下头。因为她已经征服很多外面的世界,回家了就无必要强悍。就像烈马,只认一个主人。再弱势的女人,偏偏喜欢在宠爱她的男人面前胡来,因为她在外面失败太多,唯独在自己的男人面前可以发泄不讲理。这与钱老说的“老实人一旦作起来,给你一鼻子的灰”一样(原话还是让读者自己去看)鸿渐的优柔寡断,害了鸿渐。他可以学辛梅,会喜欢上苏。对辛梅直言,喜欢上苏了,慢热的,没法阻挡了。赵反而不会怪他。

看完围城,其实我只喜欢两个女人。苏文纨和汪太。我喜欢聪明,独立,会耍小心眼但不使坏,小心眼全用在恰当好处的女人。

你说苏文纨给方洗手绢补纽扣是屈尊,勾引,耍心机。真是人嘴两张皮啊。换个角度看,会不会是苏文纨的的确确喜欢方?看不清?那再转个角度,方鸿渐会不会给唐晓芙洗手绢,甚至缝做纽扣那?我想若能找到唐,让让唐晓芙原谅他,方连下跪的决心都有。你不能说方也是用心机吧?有时候看文章,作者是隐藏了说法的,有时候是故意反着说的。我想作者比作方鸿渐的话,苏才是作者的唐晓芙。

在去重庆的那个晚上,方整晚睡不着。就因为赵辛梅的一句话,勾起他对唐的思念,心像虫咬一样难受。那种感受经历过的人会共鸣。钱钟书是明着写了出来的。但钱将苏文纨对方的思念之情隐去了,没写。他却用了一个接一个的苏的行动在写,不忘记用了反话来掩饰苏的真情。这种反着说话却将真性情用了行动表示的做法,在后来电视剧的花絮中得到佐证。苏文纨是名漂亮颇有功底的演员演出,她风情万种,温文尔雅,仪态万千,十分地可爱。而钱认可,并且声称最合适。苏集合了中国古典美和当时社交名暖的秉性。

再举个例证。最后方和苏的再次见面,钱老描述的明明是一个是落魄的要出城的人,一个是看似神采飞扬却内心酸苦的女人。可众人偏偏只看到了苏最后对方的刻薄,完全忽略了隐藏的东西。以苏当时在上层社交场左右逢场作戏的拿捏本事,方已经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地位悬殊。若她对方毫无感觉势力的人的话,她会直接忽视方。那会那样样毫无目的毫无用处地计较方?她是个可以拒绝赵却依然像无事情一样和赵家来来往往。

她像汪太。汪太在辛梅当着丈夫和校长的面暴露事情后,在那样复杂的场景,她都能一针见血用猴子言论一枪挑了高松年校长的屁股。苏文纨自然更加强,都是这种临阵不慌,气压众人的角色。但再见到方的时候,苏完全失态了。就虚构一下,若方重见唐晓芙,而唐一身的邋遢样,因为他发现唐嫁给了李逵。心中的女神嫁给了李逵,你让方试试看,会不会抓狂一番,会不会完全失常?而苏见到落魄的方,就是那样的心情。白马王子给糟蹋了,心中那个痛啊,以至于口出刻薄之言,因为完全失去风范了。我有时候在想,到底是说话的人真的有那么多层深意,还是听话的人听出那么多深意。举个例子如果是朋友来家里做客,如果我问“家里住得远不远”,接下来很可能是“不然住这里吧”或者提醒该动身早点回去了。

记得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渴了好久,回宿舍没水喝,倒了舍友一杯水,喝完觉得更渴了(相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种体验,极渴之后喝水像烧红的铁块淬火),就说,“呀,为嘛我越喝越渴,我再倒一杯好吗”,舍友说“你说想喝我水就说想喝水,还越喝越渴,虚伪”,她经常把周围人的简单的话理解的很多深意,让大家很无奈。所以,是不是人越大了,就真的没办法好好说话了,每句话都得过一次脑子,即使自己没那层意思,也要表达得让别人不会多想呢?可是多想的人,你说什么他都会多想吧,想想好累啊……

个人觉得这是沟通的问题,跟室友这个事情,起码她是说出来了她觉得你是想喝水,因此觉得你虚伪。其实这起码是个沟通的好兆头,因为并没有藏着掖着。换个场景,如果你室友不说出来,嘴上说喝吧喝吧,心里觉得你这人很虚伪呢?跟最后一种人相处起来更累吧,相处双方都累。从我观察身边人及有限地了解各国各区域的人来看:国人“多想”的特别多,但“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特别少。而有过海外生活经历的人,大概会“更单纯”一些。原因嘛,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世风日下等等等等,多种多样……我之前也是这样“多想”的人,其实即使现在也会不自觉地这样子,但都尽量告诉自己不要多想,就从别人字面上理解就好了,因为你的多想往往是“孤独的心理活动”,与他人的真实心理无关,往往会猜错,徒添烦恼~

全无用处其实是钱老对自己的悲叹,小说从赵之口说出,不一定就是真的。小说,刻薄别人很深刻,刻画方鸿渐其实不是很深的。作者只表现了方柔弱真诚的一面,其实的根本不怎么涉及。而且钱老叹自己没用,多少也有很多个人情绪。如果看小说真的把方鸿渐当成没用的人,你就完全停在钱钟书表达的表象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