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老师,请收起您的居高临下
翻到一个古早视频。
一个年轻演员质问李雪健:我演男一号,才给了我四千块钱。您在我们戏里拍了4天,拿走了好几十万。
李雪健回应:你拿4000块钱算什么,我拍《渴望》时加奖金,才拿了8000块。
但年轻演员显然对李雪健的这个回答不满意,嘀咕道:可您不愁吃穿。
此时,一贯稳重和蔼的李雪健,表现出了少有的愠怒:你只看到我现在拿好几十万,那我之前呢?我也是经历过生死的。
接着,李雪健讲述了自己当年打拼的艰辛和不易。
最后总结: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呢!
该视频评论区,大多都是在指责年轻演员“有眼不识泰山”,“算个什么东西”。
不知从何时起,支持有演技的老戏骨,抨击没演技的小鲜肉,成了一种不容置喙的价值正确。
我犹豫了很久,还是写下这篇文章,我不解的是:从礼仪角度看,年轻演员对李雪健老师的质疑,确实有些不太礼貌。但他的质疑,真的有错吗?
提前声明:此文只做理性探讨,不针对任何演员或个人。
一、有名望的演员凭什么客串就能拿高片酬?
“主演从头拍到尾,拿了4000块。明星客串了几个镜头,拿走了几十万。”
这件事合情,但不合理。
为什么说它合情呢?因为这就是职场常态。
点灯熬油拼业绩的一线员工,往往只能拿到很少的工资。而管理层,拿着一线员工的工作报告充业绩,往往就能拿到不错的待遇。
老戏骨靠名望客串几个镜头就拿几十万,和流量明星全程尬演还拿天价片酬有区别吗?
在我看来,没区别。
他们都是拿了和自身付出不成正比的钱。
此前,有媒体试图解释流量明星拿天价片酬的合理性。认为“流量明星的流量价值,与普通演员无法相比”。
邀请一个流量明星出演,可以带动其背后上万粉丝的观影支持,而普通演员显然没有这个能力。
此论调也可以套用在老戏骨上,“老戏骨的演技能力,与普通演员无法相比,邀请老戏骨出演往往能起到为影视作品画龙点睛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只客串几个镜头的老戏骨,拿到比主演还高的片酬,倒也合理。
可问题在于,四千的片酬和几十万的片酬显然不在一个量级。悬殊之大,实在过于触目惊心。
二、吃了苦中苦,就一定有甜中甜吗?
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总喜欢勉励后辈: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可现实是,能成功的永远是少数人。
年轻时坚定地相信“风雨过后一定有彩虹”,后来才知道“风雨过后不光没彩虹,可能还会下冰雹”。
有人说:“看不到彩虹,说明你努力的程度还不够。”
可成功,真的不是吃得苦中苦就能拥有的。
之前网上有两张演员张小斐的动图,很火。
成名前,她去参加节目,其他明星其乐融融地玩成一团,她站在一旁看起来格格不入。
成名后,沈腾为她搭手,聚光灯为她闪亮。
是张小斐之前不够努力,一夜之间变得更努力,所以就成功了吗?
显然不是。
一切的改变,只因为她出演了一部票房破40亿的电影《你好,李焕英》。
雷军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其实大多数成功的人,都是风口上的猪。
天赋加上努力,再加上运气,让猪飞了起来。
可很多人“飞猪”当久了,就误以为自己真的长了翅膀,或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或觉得自己努力持重,单单忘了那股托举自己飞起来的“风”。
相比李雪健老师说的“没有苦中苦,哪有甜中甜”,我倒是觉得撒贝宁更诚恳些。
他对年轻演员说:你只看到别人一夜成名,看到别人拿了多少片酬,却看不到自己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梦想,你看它一眼吧,只有它是你的,其他都是别人的。
而年轻演员显然被这个答案说服了,他笑得很灿烂,说谢谢撒贝宁帮他解决了疑惑。
三、我们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畸形
很久之前,在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
说一个绰号叫“23号”的小女孩,班里50个人,她永远考第23名,所以就有了这个绰号。
别的孩子的理想,都是当科学家,当老板。只有她的理想是当幼儿园老师,当妈妈。
她爸爸很着急,想方设法提高女儿成绩,想让她高人一等。
可一学期过后,小女孩的成绩还是稳定不变的第23名。
有趣的是,语文考试时,卷子上有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
所有同学都写了女孩的名字。
理由是她善良,有趣,会讲笑话,脾气好。
爸爸开玩笑说:你快成英雄了。
小女孩歪着头想了一会说:老师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可我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就是“以名利论成败”,几乎鲜有老师会告诉学生:成为英雄很好,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也很棒。
不管是多大的梦想,只要拥有梦想,且为之拼搏过,付出过,即使无名无利,难道就不是成功的一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