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是我们老百姓家家户户所熟知的面食,可以作为小吃,也可以当做主食,被誉为中国第一美食,在以前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饺子一年也吃不上几回,除了过年必吃之外,平时吃饺子都是比较“奢侈”的,不像现在,每逢佳节不知道吃什么时,统统可以归纳为吃饺子,比如立冬吃饺子,冬至吃饺子、除夕吃饺子、元宵佳节除了吃元宵也还是吃饺子……听起来好像饺子跟冬天“很搭”的样子。

不过,饺子确实很冬天密不可分,这还得从饺子的起源说起,据说在东汉末年,一到寒冬腊月,穷苦的百姓由于太冷,总是把耳朵、手脚冻伤,告老还乡的张仲景搭棚舍药,张仲景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就是在锅中加入辣椒、花椒、羊肉以及驱寒的药材放入锅中熬制后,捞出,切成碎末,再将其面粉制作成的面皮包裹捏成面团,在下入锅中,人们把这种驱寒的食物叫做“驱寒娇耳汤”,饺子最初的名字“娇耳”因此得名,看来,以前妈妈说冬至不吃饺子会烂耳朵不是骗人的,冬至吃饺子防寒的,也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开棚舍药,治愈病人。

饺子,在中国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饺子,其名字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发展变迁,有馄饨、扁食、牢丸等众多叫法,每一种名称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故事。

在三国时期,由于饺子形状酷似月牙,所以人们称之为“月牙馄饨”,当时的饺子是同汤一起吃,到了唐代的时候人们又将饺子叫做“偃月形馄饨”,从1972年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墓中就挖掘出一千年前的饺子可以看出,当时饺子的形状已与如今的饺子形状相差无几,直到宋代,饺子才被当做独立的主食,由于饺子形状似角,人们称之为“角儿”或“角子”,饺子便是它的谐音了,宋朝开始,饺子的吃法越来越多,不仅饺子馅种类繁多,饺子的烹制方式也包含了蒸、煮、煎、炸。在宋朝时期,饺子还传到了蒙古,由于饺子在蒙古的读音为“匾食”,这也是饺子另外一种叫法——“扁食”的由来,再到明朝、清朝,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就慢慢传了下来,“饺子”这个名称也就固定下来了。

饺子除了名称多,形状多,制作方法也颇多,不同地域,饺子馅、饺子皮都有地域特色。

广式虾饺讲究皮薄馅靓,面皮采用采用澄粉、生粉、面粉混合制成,虾饺采用蒸制的方法,正宗虾饺有13道褶子,形状似弯梳,又叫弯梳饺,其皮半透明,馅料以剁碎的虾仁为主,虾饺讲究味鲜带有汤汁

蟹黄蒸饺是淮扬名点之一,扬州蟹黄蒸饺外形犹如一轮新月,皮薄馅多,鲜嫩爽口,口感鲜甜,蟹黄蒸饺的馅料极其考究,为了保证蟹黄的原汁原味以及馅料汤汁的鲜美,肉馅必须选用最嫩的猪前胛,肥瘦比例为六分瘦四分肥,皮冻必须是高汤与蟹黄共同熬制而成。与蟹黄汤包的面皮不同,蟹黄蒸饺的饺皮用烫面制成,包好的饺子形状像柳叶,细巧美观。上笼屉后经过高温蒸制,出笼的蒸饺褶子均匀细致,外形堪称艺术,薄薄的饺子皮晶莹剔透,散发着蟹馅味。

高汤小饺又称状元水饺,是山东名小吃,其造型小巧,皮薄馅多,高汤小饺的馅料采用猪肉、海参、虾米、干贝等食材剁碎成泥,饺子形状酷似元宝,配上高汤,味道非常鲜美。

各地饺子各有特色,但是饺子作为传统美食,我们平时吃的水饺讲究皮薄馅满,面皮劲道,馅料鲜香,接下来,十里春风向大家推荐一款美味的三鲜水饺制作方法。

准备食材:

馅料:韭菜碎、炒好的鸡蛋碎、虾仁泥、肉泥、十三香、生抽、食盐、鸡精、香油、热油白糖、胡椒粉

面皮:面粉500g,食盐2g,温水250g

制作步骤:

馅料制作方法:在碗中将提前准备好的韭菜碎、虾仁泥、鸡蛋碎和肉泥搅拌,放上十三香、胡椒粉生抽,适量白糖、食盐、鸡精调味,调好的馅料中泼上一勺热油,用筷子顺时针搅拌,搅拌至有劲,滴上香油,备用。

面皮:

第一步:盆中放入面粉,放入2g食盐后,逐次倒入清水,将面拌成絮状,通过揉搓、按压等方式将面絮揉成面团。饺子皮面团比烙饼用的面团略硬一些。

第二步:揉好的面团,醒发20分钟左右,在将面团揉的更光滑,这时候,再醒发一下,确保面团最终的状态的柔软光滑而有韧劲,这时候需要再醒发30分钟后,将面团切成几等分,在将每等分轻轻的拽成等粗的长条,切成等量小剂子。

第三步:每个小剂子撒上面粉后,擀成大小均匀的圆而薄的面皮。

第四步:把饺子馅放到饺子皮上,先把饺子皮的边稍微捏紧,左手伸出大拇指、 食指和中指,用虎口位置先将饺子一端固定住,右手大拇指捏住另一端,用右手饺子皮下面的两根手指向下弯曲,用劲一捏,一只胖胖乎乎水饺就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