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这部剧,总的来说,其实就是一部迎合时代的电视剧
这部剧其实就是一部迎合时代的电视剧,满足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想象,小编我在16年看了一次,看完就忘了,从现在的眼光看,很落后。核心应该是理解作者心境,还要结合创作环境,例如鲁迅老是批判国人,不能说国人就是有问题,上下5000年都是一样,我单看这部片,就已经能说出几个逻辑硬伤,例如其农户外包,一家公司,你把各类环节这样分包,就是一个小作坊集合地,品控怎么做?
我也没见过哪个大公司会被小作坊吓到,其现金流绝对比小作坊高,他随时可以抢掉你那些所谓个体户,甚至在你大降价的时候,迅速推出低价产品,比你价格还低,回头再设立高价系列,双边打击,而不是莫名其妙的对簿公堂。总的来说,这是只是一部爽剧。但是单从这本书来说,我个人挺喜欢的,不盲目追捧的话,很多地方还是可以延伸思考一下,结合自身,用接地气儿的方式去思考。
至于商战部分我不是太认同,首先品控,农民自己给自己干,每个人都是小小的个体户,自己找材料自己做,做好以后公司验收合格才会收,否则就会砸在自己手上,这点在书中打官司的时候有写到,是农民出庭自己说的,当产品和个人利益紧密挂钩的时候,他们不会偷工减料,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你做不好,有的是其他人做,大家本来都穷,谁都想靠点手艺吃饭。
其次,我的理解,害死乐圣公司的不是格律诗品牌,而是他们的董事长林雨峰,书中也多次说到,他是一个“只有矛没有盾”的傲慢商人,这才被丁钻了空子,事实上格律诗品牌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商业模式,出口转内销也是当时市场上很常见的模式,几篇文章也并不足以让这个品牌被市场认可。
丁元英说的商业逻辑“杀富济贫”,杀的是乐圣这些大品牌的知名度,他们自己的原创产品无法短时间和大品牌抗衡,所以选择组装,用乐圣的王牌产品做核心部分,但音质上却要更胜几分,加上他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北京音响街开门店,卖的价格却要高出所有人的预期,以此使这个品牌在发烧友圈广泛流传开来,引起好奇心“凭什么这么贵?”,制造话题“就算音质好,也不至于这个价格吧!”,也让乐圣公司把他们当成笑话,放低了戒备心,才会主动以更优惠的价格和他们签约100套。
丁就是这样一直布局,等到三年一度的展会开始,突然大幅降价,再限量销售,引发现场经销商的哄抢,彻底将乐圣品牌推到风口浪尖上,大家都觉得“原来我们心中的民族音响品牌竟然这么黑心?如果不是这么高的利润,格律诗怎么能降价这么多?”这里的逻辑,我感觉和现在的网红品牌营销造势的逻辑有些相像,但现在市场已经不像90年代那么愚钝了,大家见惯了不好哄了,所以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抢占市场份额。
这三人本来和丁就不是朋友,只能说是合伙做事的陌生人,亲密关系根本达不到和韩楚风这个地步,所以,丁创造了爬井沿的机会,但是不确保成功,不提醒危险,我觉得这已经够好的了,更别说,丁还用了自身的资源,帮助解决业务问题了。你想想,假如有一个陌生人,提供资金担保,提供人脉资源,给你一个创业机会,还手把手教你怎么做。这样的人,不就是天使投资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