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人设立的很形象和具体,甚至有点像《小丑》(2019年)的衍生版,意图在于超级英雄拟人化,从一开场与小丑帮的肉搏,拳拳到肉,丝毫不拖泥带水的样子,似乎想要把全身的愤怒给发泄出来,到后面与警察合作,兢兢业业的寻找犯罪线索,再到笨拙的与猫女合作,一直再被谜语人牵着鼻子走的样子,活生生像是个人,他可能是个神探,但他依然是个人,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

是人就有面具,有掩盖他真实意图的外壳,当谜语人在阿卡姆疯人院与他碰面,聊起计划没有实现杀掉的布鲁斯·韦恩时,蝙蝠侠低着头心虚得不敢直视他的眼睛,直到确认谜语人并没有把他与布鲁斯·韦恩串联到一起时,他歇斯底里的锤着玻璃,掩盖刚刚的心有余悸。在最后义无反顾拯救面对洪水来袭的市民时,如同神一般淌水行走的俯视镜头,当蝙蝠侠手持信号弹,如同火炬般引领哥谭市民走出黑暗去迎接新的光明时,这个人物的立意和未来就基本打下了。

但在我看来,本片作为一部独立电影是成功的,它是聚焦侦探属性的命题作文,放在影史的大参考系中去看,它不足以名垂影史。但放在当今超英电影基本盘里去横向比对,它的表现要远远优于同期生。放眼近几年的好莱坞电影,成熟的工业流水线式的创作模式,以及千篇一律的价值内涵渐渐褪去了吸引力。

这些电影用不断升级的视觉刺激和刻意营造的剧情噱头来吸金,将电影创作的原教旨抛到九霄云外,使得电影脱离了特定的质感与内核,成为单纯的商品。而《新蝙蝠侠》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在这种干瘪乏味的创作氛围下,仍然有工匠愿意用三个小时来细细打磨电影,把电影从泛娱乐化的浑水里打捞起来,把作者的艺术雕刻进每一帧画面里。如此难得,何其幸哉。

场景运用让我印象最深的乃是开头关于旁白里关于黑暗中恐惧镜头的描写,观众都在镜头里寻找蝙蝠侠,但都没有蝙蝠侠,恶棍在害怕黑暗的深处里会出现蝙蝠侠,正如旁白里讲他是恐惧的化身,在黑暗里潜伏着,给歹徒们带来震慑,这一点个人认为用镜头语言表现的特别好。其他的不做评价,只是全片哥谭几乎都是在大雨的场景,和以往的系列截然不同。

蝙蝠侠在这一部里从复仇者成长为了所谓的蝙蝠侠,谜语人的演技不用多讲,一直在线。其他人物的塑造争议最大的我认为应该是猫女,毕竟诺兰的安妮海瑟薇的猫女大家还历历在目,有这么一个话题女王在前面摆着,性感抚媚的形象深入人心。不过zoe的猫女就像这部蝙蝠侠本身一样是完全另外一种风格,我认为猫女的塑造不说添彩,但肯定没有拖后腿。

纵观全片,阴冷潮湿的雨夜几乎贯穿始终,色调以黑色、黄色和红色为主,辅以哥谭的霓虹闪烁。不同于扎导高饱和度的油画风格,本片在整体的色彩滤镜上以深色为主,从而营造一种山雨欲来的窒息感,使观众更容易沉浸在这个黑暗压抑的故事中。此外,本片在诸多场景构图上可谓极具美学色彩,比如蝙蝠侠与猫女在顶楼的魅影与残阳光感、暗影下的楼柱相交错;追车戏中蝙蝠侠在企鹅人倒置的视角下缓缓走向镜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结尾大战结束后,蝙蝠侠点燃红色信号棒,引领众人走出罪恶的黑水,这一幕简直是用构图来点题的典范。